首页 > 范文范本 > 作文 > 【热门】点评作文集合六篇

【热门】点评作文集合六篇

   来源:学问社    阅读: 1.2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点评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门】点评作文集合六篇

点评作文 篇1

随着语文教育改革讨论的逐步深入,人们逐渐形成一个共识:高考语文标准化考试是产生当前语文教育诸多弊端的症结所在。它捆住了广大语文教师的手脚,窒息了语文教学的生机,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使语文教学越来越走入死胡同。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将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分别寄给了国内几位知名教授,其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教授在研究了这份试卷后,写下了这篇感想。

思维被纳入固定模式我们的根本教育观念已到了该反省的时候给我的任务是评论高考试卷。

我读了,非常吃力,首先是弄懂题目要求就费了极大的劲,有的至今也没有弄得太清楚。这两大部分、六大项、三十五小题、十大页,据说有一万二千字的标准化的考题,形成一种无法抗拒的力,要把我的思维强行纳入某一种固定的、不可置疑的、刚性的模式中,进而控制我的心灵:我感到生命的窒息,陷入了莫名的恐怕与痛苦之中。

而且我知道这种"考试"的威力:你(或许还有你的家庭)未来的命运都掌握在它的手中,你必须臣服。记得鲁迅曾提到有一种"山羊",它能够"率领羊群,悉依它的进止";在我的感觉中,这种"考试"其实就是更为高明的"带头羊"。于是,眼前幻化出一幅"漫画":"山羊"在前面走着,"胡羊们(千百万的学生,连同他们的老师、家长),就像鲁迅所描写的,"成了一长串,挨挨挤挤,浩浩荡荡,凝着柔顺有余的颜色,跟定他匆匆地竞奔它们的前程"。鲁迅说:"我看见这种认真的忙迫的情形时,心里总想开口向它们发一句愚不可及的疑问--‘往哪里去?!"(《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这才是要害所在:"往哪里去?!"客观地说,考试本身就是带有一定的引导性的,并且也总是要遵循一定的规范的,由此造成的某些弊端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除非从根本上取消考试--"文革"中也真的这么做了,其理由之一就是要根除考试的弊端,其结果是造成了更大的危害。这一段历史,是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考试之弊时所不能忽视的,那是一条线,我们的反省不能走向那样的极端。因此,所要讨论与质疑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考试所要引导的方向,也就是鲁迅所说的"往哪里去"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要追问考题的背后,所暗含的预设的课程标准、培养目标,而这又必然追问到根本的教育观念上去。人们对目前语文高考的种种不满,包括本文开头所描述的考题给我带来的恐惧和痛苦,说到底,就是因为在这些"教育的原点"上出了问题。我们的反省,应该深入到这些根本问题的冷静的思考与讨论上。这样的讨论必须是民主的,应该让不同的意见充分发表,并展开充分而平等的讨论。

作文大量出现"父母双亡"没有个人意志想象创造空间迫使考生瞎编我注意的是考题的两个特点。先看第一部分题目,要求考生判断拼音、写字、词语(包括成语)运用的正确与否,判断句意明确与否,判断文章的排列、表述恰当与否,判断对文章的理解正确、准确与否……等等。这里,可注意之点有二:一是偏向于对考生(教育对象)的判断力、理解力的要求,而要求考生理解判断的主要是报刊上的文章与科技文章;二是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主要是思维的正确、明确、准确、恰当与精密,而对正确性、准确性……的理解又是十分机械而刻板的,实际上是按照"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去要求考生。孤立地看,要求本身似乎并无问题,但如果联系着想象力、情感力、感悟力、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逆向思维)……等等,就不得不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此片面的考试标准,究竟预设着怎样一个语文教育与人才培养目标?这就要说到考题中的作文部分。本来这部分是可以让考生发挥他(她)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但我们所看到的题目却是:"现今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样的呢?……写一篇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很容易就注意到,题目的前提--对现今中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是成年人作出的,或者说是社会流行的一种看法,而且也是社会所关注的;却并非考生(教育对象)的自我评价,也未必是他们所关注,感兴趣,真正有话要说、可说的。而且题目本身:《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就已经规定了写作的内容、价值取向。这实际上就是要把考生的思维与写作,纳入到一个早已预设好的,符合社会公共意志与规范的,几乎没有个人意志、想象、创造空间的模式之中,而且是强制性的。

写到这里,我才明白,我面对考卷所产生的压抑感,以至于恐惧与痛苦,就是这样产生的。考生是年轻人,当然不会有我这样复杂的,并且是无可奈何的反应,他们有自己的应付办法,就是瞎编--于是这届考试中就出现了大量的"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我从这孩子们的扭曲的"反抗"中看到了心灵的可怕的扭曲--想想看,随意拿父母的死亡"做"文章,这意味着什么?!"标准化"造成人格缺陷忽略独立自由精神的培育可能使受教育者走向反面于是,我终于明白,这样的"标准化"的试题,实际上已经规定了一种所要培养的"人才标准"。这将是怎样的一种"人才"呢?他们有一种很强的能力,能够正确(无误)、准确(无偏差)地理解"他者"(这"他者"在学校里是老师、校长,在考试中是考官,以后在社会上就是上级、长官)的意图、要求;然后把它化作自己的意图与要求,如果做不到,也能自觉地压抑自己不同于"他者"要求的一切想法;然后正确、准确、周密地,甚至是不无机械死板地贯彻执行,所谓一切"照章(规定,社会规范)办事",做到恰当而有效率,并且能够以明确、准确,逻辑性极强而又简洁的语言文字,做出总结,并及时向"他者"汇报。这样的人才,正是循规蹈矩的标准化、规范化的官员、技术人员与职员。他们能够提供现代国家与公司所要求的效率,其优越性是明显的;但其人格缺陷也同样明显:一无思想,二无个人的创造性,不过是能干的奴隶与机械的工具,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也是"齿轮与螺丝钉",而且是国家机器与商业机器上的双重的"齿轮与螺丝钉"。

这里,我们所面对的,正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悖论:一方面,它确实需要培养有能力有效率的专门科学技术人才(包括技术官员),但同时它又存在着使人工具化、奴隶化的陷阱与危险。我们今天高考的弊端与暴露的教育危机,并不在于对知识、能力的训练本身,而是我们走向了"科学主义"的极端,一方面知识、能力的训练陷入了繁琐哲学,一方面又忽略、排除了作为教育的根本对人的心灵、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性情的陶冶,人格与个性的教育,独立、自由精神的养成,甚至有可能走向窒息与控制受教育者的心灵的反面--我们之所以如此尖锐地提出"向哪里去?!"的问题,正是出于这样的危机意识。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呼吁:请解放我们的孩子,连同他们的老师与家长,甚至包括考官们(作为个人,他们十分辛苦,也并无责任),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我们的教育从科学主义与繁琐哲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失去了灵魂的教育功能观念与相应体制中解放出来。

点评作文 篇2

当我静下来时,仿佛还能够看到那棵葱郁的槐树。每当想起了它青翠的身影,感激之情总会在我心中回荡着。它挺拔的样子就像一位慈祥的父亲,这位父亲是公平的,对每个孩子都会无偿的馈赠。

夏日的太阳是一个脾气暴躁的老爷爷,大地都被这位老爷爷烤的十分燥热。这时,我总是会窃笑着藏到那棵槐树下面。

我喜欢在炎热的夏天藏在绿色的伞下。娇小的身体微微倚着粗壮的树干,仰头望着它翠绿的枝叶。那是我的心最为宁静的时候,槐树的树叶扮演边遮阳伞边唱着它的歌谣。优美的音韵令人感到一阵宁静,纷扰在它的歌声中平息,夏日的酷暑也不在这么热了。

槐树所笼罩的地方像是另一个世界般,凉爽的风来了一阵清香。抬起头,原来在它青翠的枝叶间藏着一朵朵芬芳的'花朵,风一吹便飘落下来。一朵洁白的槐树花落在了我的肩膀,清香也在我的肩上滞留着。

这棵槐树对我来说是最为独特的存在。也许你会说,它和伞最为接近不是吗?的确有几分相像,但它却比伞多出了许多东西。伞尖转动,转不出它那鲜明的颜色,转不出它那沁人的芬芳。

当我再次来到这里时,心中多了一抹惆怅。它的身影已经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了。但是却永远不会消失在我的记忆中,粗壮的树干,青翠的枝叶……每一个柔美的线条,每一抹绮丽的色彩都在我的心头深深地刻着。

时间过了这么久,许多感情都渐渐的被冲淡了。但是我对它的感激却没有冲淡,反而越陈越浓。曾经,每一个夏天都为我充当遮阳伞,为我洒下一片芬芳。这样的恩情我怎能忘记。

一切都需要感恩,我多么想怀着这颗感恩的心,再次见见这棵槐树,对那棵槐树说一声:谢谢。

点评作文 篇3

夏令营回来后妈妈送给我一本书——《告诉世界我能行》。这本书是知心姐姐卢勤写的,里面有50个我们成长需要面对的问题。许多都是她多年来收集和整理的,真实的故事。

知心姐姐教了我们人生的第一课:太好了!改变心情就改变世界。有一次,她带30个小记者去手拉手希望小学采访,而进村第二天就下起了暴雨。小记者们有的踩到了牛粪其臭无比,有的淋得像只落汤鸡……个个狼狈不堪,但他们没有一个人说太糟了,反而说太好了,平时还碰不上呢!其中有个叫刘漫夕的漂亮女孩,她的鞋底断了,两只脚就像泡在水里一样。经过几天的磨练后,她从一个爱哭的娇娇女,最后战胜了自己的眼泪,快乐又自信。

我从她的身上仿佛看到了我的影子。记得我去夏令营的那几天也曾像她一样。客房里,蚊子围着我飞来飞去,洗澡水冰冷冷的,饭菜一点儿也不可口……看到这么差的环境,我一肚子的埋怨,满肚子都在想太糟了!太糟了!怎么办?怎么办?我不断向妈妈搬救兵,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有的时候甚至还会“下雨”,担心恐惧时时围绕着我。如果当时也能像他们那样换个积极乐观的心情去面对的话,说不定能学到更多的东西,看到更美丽的景色。想想灾区的人们不也住得比我们破,生活条件还要差,那他们也坚持熬过来了。以后,凡事不要总说“太糟了”,碰到困难不要害怕,对自己说一句“太好了!新的挑战又来了”。

让我们一起来改变心情改变世界吧!

点评评语:这篇文章是作者读《告诉世界我能行》而引发的感想。文章开篇点题,中间部分抓住“改变心情就改变世界”这一观点展开,先是介绍了这本书的内容,接着结合现实进行了阐述,全文语言流畅,一气呵成,不失为一篇佳作。

点评作文 篇4

下课了,我大步流星地跑出教室,奔向操场,和伙伴们一起打篮球。(第一段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语言简洁明快,“大步流星”、“奔”写出了同学们急迫的心情。)

比赛开始了,第一局是我和“喜洋洋”比赛投球,我一手拿着球拍了几下,球一上一下,欢快地跳动着。(对球的动态描写,暗示了“我”愉快的心情,欢快一词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衬托出“我”愉悦的心情。)。我弯着腰,弓着背,边运球边抬起头,瞄准球篮,然后用力一跳,双手捧起球,右手用力向上抛去,篮球飞了出去,只见它在球框边转了两圈,迅速掉进球篮里,(这一段对我打球时的动作描写,“弯”、“弓”、“瞄”、“用力”、“捧”、“拋”几个连续的动词,把”我”打球时的样子写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高兴得手舞足蹈,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这一句是对“我”的神态、心里描写,刻画出了“我”成功时的喜悦心情。)然后“喜洋洋”瞄准球篮投去,球好像跟他作对似得,一头撞在球板上,又弹回去,“喜洋洋”垂头丧气地低下了头。(“喜洋洋”失败时的神态描写,刻画了他沮丧的内心世界。)第二局开始了,当时我很害怕,心里像揣了一只小兔子一样砰砰直跳,结果(这里的结果与后面的结果有点重复,如果改成“竟然”会更好。)投进去了,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结果我们班得了第二名。今天我玩的可真开心啊。

我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打篮球是我的最爱,就像我生活中的一朵浪花,给我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把打篮球比作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既生动形象,又总结了全文,深化了中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点评作文 篇5

凉爽的秋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突然来到了我们身边。上星期五,还是阳光明媚、秋高气爽的天气,一夜之间气温骤然下降了十几度。早晨起床时,妈妈给我拿来了毛衣和毛裤,我问妈妈:“今天为什么要穿这么多衣服?”妈妈告诉我:“今天降、温了,爸爸还要去北京出差,北京正下着大雪呢!”

起床后,我来到窗前,看到窗户玻璃上积了一层薄薄的霜。我好奇地用手指在上面写了三个大字“降温了”。移开窗户,一阵冷风扑面而来。窗外梧桐树上的叶子飘飘扬扬地落了一地,好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黄色的地毯。

吃完早饭,我走在上学的路上,看到骑车的人穿上了羽绒服,戴上了帽子和手套,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这时,天又淅淅沥沥地下起了毛毛雨,我加快步伐向学校走去……

天真冷呀!

点评作文 篇6

“空气中的温暖不会很遥远,冬天也仿佛不再留恋,那个被风吹过的夏天……”

——题记

一个蝉鸣稀薄的夏日,窗外阳光正好,从指缝间看去依旧灿烂如昔。远处街道上空飘来的细尘气息,记录着这个小镇特有的味道。

我随手关掉音响,刚才还飘荡在房内的歌声顿时消散。正准备出门,却遇上行色匆匆的父亲。让我诧异的是,他并没有系鞋带,显然是忘了。

母亲迎面走来,拦住了他。

俯身、弯腰,母亲开始为父亲系鞋带,纤细却不白皙的手在鞋带间飞快地穿梭。母亲唇角微抿,一缕长发调皮地从耳际落下。她眼神专注,仿佛在编制心爱的丝织品。蓦的一阵微风吹来,空气中便回旋着淡淡的香樟树的味道。我的心底也蓦然一动,仿佛有什么要破土而出。

平日里一向威严的父亲在此时微低着头,像一个犯错的孩子,午后的阳光扫过他的脸庞,在脸侧投映出一个光影明灭的圆圈。他的目光带着深邃的微阳,仿佛跨过千年,亘古不变地穿过空气中氤氲着的阳光和浮尘,温柔地凝望着母亲。四目相对的一刻,没有任何的文字和语言,只有灿若夏花的笑容。

我倚在门边,噙笑望着眼前的一幕,一首熟悉的歌从心底唱起:爱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平平淡淡才是真。

眼前,父亲抬手,将母亲耳旁的一缕发丝归到耳后。一缕红晕泛上母亲的脸庞,宛如初恋中的少女。

此时,夕阳如酡红微醉的芳颜,点点晕染,随之散开,两人并肩离去,逐渐消失在夕阳深处。

我仍伫立在原处,心底的歌儿越唱越响,一直以为父亲是个内敛的男人,不善表达。可刚才他的一举一动都显出对母亲炽热的爱意。是啊,爱不一定要说出来,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心底的爱最感人,平淡的生活更能给人安全感,发出心底的歌声才最美。

学会生活,学会感受,学会爱,让歌从心底唱起,让爱从歌中飘扬!

评卷老师点评:

这篇文章亮点有三。一是以小见大。本文的选材角度很特别,可以说没有多少“故事情节”,只有细节。写父母亲临出门的一个细节:母亲为父亲系鞋带,父亲给母亲理头发。表现父母之间的爱情。从心底唱出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爱情之歌。看来,写作文,不一定要什么大事件,其实小细节一样可以表现深刻主题。

二是善于调动各种写作手法。例如人物的描写,神态、动作,细腻而传神。又如景物的描写,有效的烘托了人物的形象,“午后的阳光扫过他的脸庞,在脸侧投映出一个光影明灭的圆圈,他的目光带着深邃的微阳,仿佛跨过千年,亘古不变地穿过空气中氤氲着的阳光和浮尘”。还有联想、想象等手法,也是俯拾皆是,运用自如。

三是语言表达功力深厚。文章写父母亲临出门的细节,作者把这一细节演绎得摇曳生姿,读来令人爱不释手,暗暗叫绝。语言表达功不可没。文章的语言细腻、优美,表现力强。可以说,小作者把看到的想到的,都用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看来,锤炼语言,是写好作文的重要一环。

历史解读
语录名言
演讲稿
书信函
实习
生活经验
节日庆典
教育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