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范本 > 作文 >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600字(精选5篇)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600字(精选5篇)

   来源:学问社    阅读: 2.24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眼中的曹操作文600字(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600字(精选5篇)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600字(精选5篇)1

曹操,作为《三国演义》中的热门人物,被广称为“乱世奸雄”。尽管对于他的负面评价云云,但今天我却要讲一讲他身上的大将风范。

在“青梅煮酒”中,刘备与曹操谈论天下英雄。曹操一针见血地一一驳回了刘备提及的袁绍、袁术、刘表、孙坚等数位好汉,而“以手指玄德,然后自指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番话不仅看穿了刘备的内心,也充分体现了做为一位军事家的高瞻远瞩。正如曹操所料,“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子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者”的袁绍听到儿子战败后含恨吐血而死;“冢中枯骨”的袁术横征暴敛、部众离心最终也吐血而亡;“虚名无实”的刘表患疾托孤于刘备……看到这些“好汉们”的结局,不得不佩服曹操的识人之术,眼光超前,料事如神。

作为一位超群的军事家,曹操不仅会识人,更会用人。在第二十五回中关羽刘备打散,关羽临降曹操。而曹操一见关羽,便认定他是绝世猛将,赏其千金以表赏识。但桃园结义后的关羽却不顾一切地追随刘备,曹操见此并没有下令追赶关羽,而是率百军送之。“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这是曹操发自肺腑的一句感慨,惜才赏义的情感表达得淋流尽致。也正是这样的草擦,懂得仁义忠孝,才让他在“赤壁之战”有幸在华容道被狭路相逢的关羽留了一条活路。

曹操识拔奇才,尚仁义礼让,有爱将之心,他凭借自己强悍的军事能力且重用武艺高超的将领,打出了一香霸业:领川破黄巾,己吾起义兵,洛阳代董卓,充州推袁术,從网友号布,南阳伏联结,官渡胜袁绍,冀州天袁谭,乌九战狼山。

如此看来,曹操,称他为一代英雄何过之有!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600字(精选5篇)2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有人说曹操是奸雄,生性多疑;有人说他残忍血腥,攻城屠杀百姓数万;还有人说他是英雄,雄才大略,胆识过人,能屈能伸。那曹操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是曹操一句“震撼人心”的宣言,表现了他生性多疑,手腕狠毒,为达目标,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他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呢?曹操逃难时,前往他父亲的至交吕伯奢家中,到夜里外面响起磨刀声,曹操以为对方要杀害自己,因此二话不说,先下手为强,不分青红皂白,把一家人全都杀了。后来才明白吕家人是要杀猪款待自己。在逃难的过程中,曹操犹如惊弓之鸟,敏感多疑,于是做出了这样错误的决定。

也许人们觉得曹操只是那个虚伪的小人,但很少有人想过曹操的功绩:诛董卓,灭衰术,杀袁绍……一生戎马二十余年,在大汉风雨飘摇之时,立下赫赫战功。记得官渡之战时,众多文臣与衰绍私通书信,有意投降。后曹操攻入袁绍大本营,却将那些私通书信付之一炬,众将无不惊诧。曹操慷慨激昂的说:“绍盛时,孤尚不得自保,况他人乎?”他豁达的'胸襟,对将士的将心比心,对士兵的宽容理解,吸引了许攸、郭嘉等贤人义士投奔曹门,竭力辅佐曹操。这样一个爱才如命,宽容大度的明君,岂能不受后人敬仰?

曹操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开创了建安文学新风气。“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体现了曹操忧国忧民的情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土暮年,壮心不已”表现出曹操轰轰烈烈的宏伟志向;“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体现着曹操求贤若渴,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曹操这样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流传千百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江河深处,我找到了真实的你,曹孟德,你当真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600字(精选5篇)3

曹操是一位毁誉参半的强大君主,他有着和拿破仑一样的个头,统治着将近二分之一的中国领土,并曾经有机会占领另外二分之一。人们往往折服于这位君王的个人魅力和野心,也对他喜怒无常的个性感到胆战心惊。

而这位暴君的另外一面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和他的两个儿子并称为“三位最伟大的曹姓诗人”。他的许多诗作流传到现在,人们在他的诗歌中看到的是一位充满人文精神的反战主义者——不过这位诗人偶尔也会对诗歌批评家痛下杀手,这一点在现代纽约已经变成了一项传统。

尽管曹操的残暴为人所共知,但还是有许多英雄聚集在他的麾下,因为他毕竟是一位不可否认的领袖人物,而且在军事上很有天分。曹操的崛起是一个曲折而艰苦的过程,他最早是以讨伐董卓的十八位地方领主之一的身份出现,并趁机扩充自己的势力。他在经济领域的一项屯田政策最终帮助他解决了致命的后勤问题;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原文是take Hanemper or as ahostage,直译为挟持皇帝作为人质,从后文来看,作者显然按字面意思来理解了)让其他领主因顾忌皇帝的安危都不敢轻举妄动。经过漫长征战,他逐渐消灭了中国北部的绝大部分领主比如袁绍张秀和陶谦,并将军队布置在长江北岸,企图击败南方的吴国与蜀国。这一侵略行为被及时制止了,他的海军在赤壁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击败他的却是一位喜好鉴赏音乐的指挥官周瑜。以这一标志性事件为分界,扩张的魏帝国到达了极限。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曹操成功阻止了蜀国和吴国在南部边境的反击,在西北却丢失了一大片土地。历史书上将这种颓势解释为曹操本人的衰老。尽管如此,曹操还是在死后留下一个稳固的帝国,并由很多英雄守护。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600字(精选5篇)4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三大乱世之一,自然有大小无数场的战役。其中,有“三大战役”最为有名,而“夷陵之战”正是其中之一。这场大战的对阵双方是孙权领导的东吴政权与刘备领导的蜀汉政权,此战是蜀国攻吴,吴国对其进行消耗,最后趁敌人气势低落一举破蜀的一战。下面我从吴、蜀双方的角度分别分析一下此战的胜败得失。

先看战胜国吴国。吴国大将陆逊面对来势汹汹的蜀军,选择避其锋芒,坚守不出。利用进攻方补给困难这一点对其进行持久消耗,最后找到敌人的破绽,火烧连营,大败蜀军,完成了一次出色的防守。这场胜利告诉我们,面对实力相当的敌人,不要硬碰硬,利用好自己的优势,抓住机会,方能一举破敌。

再看看战败国蜀国。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仓促出兵,没有做好准备,也没能与吴军正面交上火,结果造成军心涣散。再加上时至酷暑,军队为了乘凉只得在林中扎下八百里连营,最终被大火破了防,只得仓促撤回。这次行动是“天时、地利、人和”一项优势也没有,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刘备这次行动完全只是从个人情感角度出发。这也警告天下的政治家、军事家们,不要在政治、军事行动中掺入私人情感,因为这往往会使你无法冷静思考、导致错过机会。

这场“夷陵大战”中,对战双方分别为后人做出了正确和错误的示范,直接的后果就是削弱了蜀国的实力,打破了“魏蜀吴”三大国之间是实力平衡,为天下走向“分久必合”奠定了基础,拥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

我眼中的曹操作文600字(精选5篇)5

《三国演义》中,刘备、孙权、曹操三大政治集团争权夺地、战火纷飞,可谓精彩纷呈、好戏连台。三大“主角”:刘备、孙权、曹操之中,我认为曹操的人物性格最有趣。

曹操很残暴。只因为陶谦手下杀了他父亲,他就屠杀徐州百姓,不分老幼,制造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人间地狱。可他如果真是一个暴君,他统治的地盘总会有人起义。但曹操统治的北方却从来没有发生内乱,人们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由此可以推测,曹操也是有仁慈的一面的。而罗贯中为了把刘备写成正义的一方,显然掩盖了这一点,丑化了曹操。

曹操作为一个领导知人善用、从谏如流。他不像袁术一样一意孤行,也不像刘禅那样“近小人,远贤臣”。他在官渡之战中,半夜听闻许攸来投,便光脚相应,并听从许攸之谏,火烧乌巢、大破袁绍。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最终名垂青史。

曹操奸诈。在于袁绍对峙时军中缺粮,曹操怕士兵哗变,于是让管粮官在分粮时以小斛替代大斛。士兵们纷纷抱怨,曹操便杀了管粮官以示众,说是他克扣军粮。士兵们怨愤平息,军队重振士气,最终曹军以少胜多大败敌军。

曹操虽然奸诈,却又宽宏大量。在关于过五关斩六将离他而去的时候,他没生气,没因此诛杀关羽,反而对他更加钦佩,还给了他通关文书。

总之,曹操残暴却也有仁慈之心,奸诈担忧宽容大度,他知人善用,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很多人说:“谁能看懂曹操,谁就能看懂人”。这一点我非常赞同。我未来要是写小说,也要创作一个性格复杂、形象饱满的人物!

历史解读
语录名言
演讲稿
书信函
实习
生活经验
节日庆典
教育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