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范本 > 校园 > 科学活动教案(通用21篇)

科学活动教案(通用21篇)

   来源:学问社    阅读: 2.33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活动教案(通用21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⒈能仔细观察并记录比分,尝试小组合作统计运动会总分。

⒉在游戏情景中感受解决问题的快乐。

活动准备:

⒈多媒体课件(昆虫运动会背景图、运动项目等)。

⒉记录比分的工具(笔、计分表)人手一张、汇总表每组一张。

⒊蜻蜓、瓢虫、螳螂各一张、1—3的数字和点卡、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运动会导入。

⒈师:今天昆虫王国里要举行一个小型运动会,有哪些昆虫参加比赛?

小结:有螳螂、蜻蜓、小瓢虫三只昆虫参加比赛。

⒊了解比赛项目。

师:有哪些比赛项目?(出示PPT)

小结:一共3个比赛项目:空中飞行、举重和跳远。

⒋明确怎样计分。(出示计分牌)

师:三只昆虫比赛,第一名我们应该给它几分?第二名呢?第三名几分?

小结:一共有1分、2分和3分三个分数,第一名可以得最多的3分,第三名只能得最少的1分。

二.昆虫运动会——记录比分。

(一)第一项比赛——第一次操作。

⒈PPT呈现第一次比赛结果,幼儿自己计分。

预设:谁得了第一名?应该给他几分?

你是给谁计分的?给它几分?为什么?

螳螂得了几分?因为它是第几名?

……

⒉将幼儿的记分结果呈现在汇总表上。

螳螂应该得几分?为什么?……

⒊幼儿验证自己的计分是否准确。

(二)第二、三项比赛——第二次操作:自己观察并计分。

⒈同时出示第二、三项比赛结果PPT。

师:在这两项的比赛中,谁得了第一名,应该记几分?请你仔细观察后将分数记在相应的格子里。

⒉幼儿操作第二、三项比赛结果,教师巡视指导。

⒊验证计分,并将幼儿的答案出示在汇总表上。

预设:你是给谁计分的?在哪一项比赛中得了几分?为什么?

瓢虫在举重比赛中得了几分?因为它是第几名?

螳螂在举重项目中得了几分?在跳远项目里呢?

螳螂真厉害,两次都是第一名!

……

⒋幼儿检查自己的计分表是否准确。

三、统计总分颁奖

(一)比赛成绩汇总。

⒈师:三项比赛结束了,请你们小组合作将三只昆虫的成绩汇总到一张汇总表上,然后分别算出每只昆虫比赛的总分。

⒉幼儿小组合作汇总。

⒊统计总分。

预设:xx的总分是多少?你是怎样统计出来的?

瓢虫的总分是多少?

蜻蜓呢?你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

⒋小结:原来我们可以用加法或者用数数的方法统计总分。

(二)颁奖

师:谁的总分最多?第二名是谁?第三名得了几分?冠亚季军已经揭晓,我们一起为运动员颁奖。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活动名称:

好玩的拼图

二、活动目标:

1.能用重叠或并置的方法,将3—5块拼板拼成完整的图案,初步感知物体之间临近或分离的关系。

2.能观察、确定图片在画面中的位置,并能用上、下等词语进行描述。

3.喜欢玩拼图游戏,知道将拼板收拾还原后再交换。

三、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熟悉、认识拼图中的物体。

2.物质准备:

教具:

拼图4块,拼图底板。

学具:

人物拼图——每套材料包括娃娃拼图底板,3块娃娃拼图块。

交通工具拼图——每套材料包括交通工具拼图底板,3块交通工具拼图块。

动物拼图——每套材料包括动物拼图底板,3-5块动物拼图块。

小花伞复制拼图——每套材料包括多用插板,小花伞底卡,红、黄、蓝、绿色插钉各5个。

提升组游戏——每套材料包括拼图底板,拼图3—5块。(其中有的拼图无底板,作为提升组的内容)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幼儿拼图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拼图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拼图的游戏。

2.尝试拼拼图,初步了解图片在画面中的位置。

(1)引导幼儿观察拼图。

师:看看这里有几块拼图呢?猜猜看这个拼出来是什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幼儿初步的观察每块拼图

(2)师幼共同讨论拼图的基本方法。

师:谁愿意来拼一拼?(个别幼儿示范拼图)他拼的对吗?拼出来是谁啊?(小熊)

师:他是先拼哪里呢?(小熊的头)然后呢?

鼓励幼儿讲述每块拼图所处的位置,如:头在上面,身体在中间,脚在下面。

3.学习用旋转的方法进行拼图。

(1)观察了解拼图内容。

出示飞机拼图,师:这里还有一幅拼图呢,猜猜这个拼出来是什么?

出示飞机底板,师: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一起看一看。(引导幼儿确认是飞机拼图)

(2)学习旋转拼板进行重叠拼图。

师:我们对应着飞机的底板拼一拼,这块拼图在底板的什么地方呢?怎样才能把它拼到底板上呢?

个别幼儿示范,师幼共同总结可以将图片旋转尝试进行拼图。鼓励幼儿说一说所拼内容在整个画面中所处的位置。

师:我们拼图的时候不但要仔细的看,还可以用转一转、比一比的方法来试试看呢!

二、小组操作,教师指导。

1.介绍小组操作活动。

(1)师:后面还有很多好玩的拼图,你们想试着拼一拼吗?

第一组:人物拼图。第二组:交通工具拼图。第三组:动物拼图。第四组:小花伞复制拼图。我们拿到一块拼图先看一看、转一转、比一比和底板上的那一块是一样的,然后在拼图的底板上重叠着拼一拼,拼完以后说一说你拼出来的是什么,拼的每一块在图片的什么位置。

2.幼儿进行拼图的游戏,教师个别指导。

引导能力弱的幼儿仔细观察每块图片,运用看、转、比的方法进行拼图。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尝试多种拼图的游戏,如果掌握好的话可以提供提升组进行尝试。

三、观摩作品,交流拼图的经验。

1.交流活动情况。

师:你刚才拼出来什么拼图呢?

了解幼儿完成拼图活动情况。

2.尝试进行风景拼图,提升幼儿的经验。

师:这里有3块拼图,上面有什么呢?请小朋友上来拼一拼,拼完告诉我为什么这么拼呢?

师:为什么你把这块拼图放在上面呢?为什么这块放中间,这块放下面?谁和谁靠在一起?

师幼共同总结:我们拼图的时候拿到图片先要仔细观察,每块拼图要能连接到一起才能拼出一块完整的拼图。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能够分辨黄豆和米粒发出的不同声音。

2、愿意表达自己的发现。

3、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黄豆、米粒、木糖醇罐子人手两份。

音乐《大鼓和小鼓》

三、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兴趣。

1、森林里要开音乐会了,看小动物们都带来了好多乐器,他们还缺少沙锤,让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帮忙吧。

2、出示瓶子,教师交代要求。

-------瓶子会发出声音吗?

二、第一次探索:装黄豆

1、分享交流:黄豆发出了怎么样的声音?摇的重了,轻了声音有什么变化?

2、教师小结。

三、第二次探索:装米粒

1、分享交流:米粒发出了怎么样的声音?摇的重了,轻了声音有什么变化?

2、教师小结。

四、比较黄豆和米粒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1、自由探索黄豆和米粒发出的不同声音。

2、教师小结:声音响的是黄豆,声音轻的是米粒。

五、森林音乐会。

1、出示大小鼓,教师示范。

2、幼儿一起参加森林音乐会。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在角色游戏中,我发现孩子们对理发的游戏情有独钟,特别喜欢模仿理发师的模样大展身手。因此,我设计了中班科学活动《快乐的理发师》。这一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幼儿园周边社区就有很多理发店,其中涉及的各种工具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工具,此次活动是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利用身边的社区环境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活动目标

1.参观理发店,对生活中的理发工具产生兴趣,知道理发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

2.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知道尊重理发师的劳动。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工具,幼儿在收集工具的过程中已掌握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

2.设计参观理发店的路线。

3.邀请社区理发师来幼儿园,理发师服若干。

活动过程

一、布置参观任务,直接引出课题

提前布置参观理发店的任务,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参观理发店,感知理发师的劳动。

1、介绍参观理发店的路线以及参观要求

2、师幼共同参观社区理发店,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理发工具及理发过程。

三.幼儿交流参观过程

1.幼儿认识理发工具。

师:你们仔细想一想,理发需要什么工具呢?

2.幼儿自由操作模仿理发师理发,老师巡回指导。

师:理发工具你都试过了吗?你发现这些工具有什么作用?

3.请幼儿交流操作过程和结果。

师:大家把手里的活放下来休息一会儿吧!谁能告诉大家:你用什么工具做了什么事情?

四、认识理发师的劳动,知道尊重别人的劳动。

1、邀请社区理发师现场演示理发情景

师:你们想知道真正理发师是怎样干活的吗?那跟我一起来看看吧!师:这是谁呀?你来告诉大家,你用什么工具做了什么事情?

2.幼儿将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重点引导幼儿体验劳动的辛苦。

师:谁能告诉大家,理发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

师:如果我们生活中没有理发师会怎么样?

五、活动延伸

角色游戏中,开设理发店等角色游戏区,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理发师的职业。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背景:

在一次偶然的区域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男孩子在玩磁铁。磁铁是幼儿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品,磁铁能够吸住铁的特性决定了它备受幼儿的喜爱。但他们只是单纯的玩耍,还没有知识的建构。针对幼儿喜爱磁铁的现象,我查看了有关磁铁的小实验,特地设计了大班这一教学活动,试图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了解磁铁的特性和作用。

活动目标:

1.在拣拣玩玩的过程中,了解磁铁,感受磁铁吸铁的特性。

2.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望,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磁铁以及各种材料:铃铛、木块、塑料片、回形针、硬币、大头针、钥匙、布条、玻璃球等

黄豆或大米、铁砂、纸盒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教具,引发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周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神秘的礼物要送给你们玩,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吧!”

教师演示小猫钓鱼教具,重点向幼儿展示小鱼怎么被钓上来。

教师:“刚才你们看见我的小鱼为什么这么快会被钓起来呢?”

幼儿:“我看见了,有吸铁石。”

幼儿:“有磁铁。”

教师:“除了磁铁的帮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好朋友是谁?”我们一起来看看,每条小鱼的嘴巴上都装了一个什么?

幼儿:“针,别针。”

教师:“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回形针。如果把它拿掉,你们觉得小鱼还能被吸上来吗?我们一起来尝试下。”

教师将其中一条鱼的回形针拿掉,向幼儿演示没有回形针磁铁还能不能吸上来。

提问:“为什么吸不上来?”

幼儿讨论

二、自由探索,感知磁铁

教师:“刚才我们都看见了,磁铁能吸回形针,但是却不能吸卡纸。今天我还给你们准备了很多磁铁和装着各种小东西的袋子,现在就请你们自己动手试试,看看磁铁还能吸住哪些东西来做它的好朋友。”

幼儿玩磁铁,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每样都去尝试吸一吸。

提问:“刚辞啊磁铁吸住了哪些东西?”

教师小结:“原来磁铁吸住了钢笔,铁钉,针,它只能吸锑制品。

三、米中拣铁,再次探索

教师:“既然磁铁的本领那么大,能吸住铁制品。今天我们就一起和磁铁玩个游戏吧!我给你们每个人准备了一份小东西,但是它们都藏在纸盒中的米里面。请你们拿着磁铁将这些小东西吸上来,记得一定要多吸几次哦。

教师向幼儿讲解如何在纸盒封口左右来回吸。

幼儿操作,用磁铁把回形针,大头针和铁砂全都吸出来。

小结:“磁铁的磁性很大,它对铁制品的吸引力最大。

四、延伸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和磁铁玩了这么好玩的游戏,开心吗?”

幼儿:“开心。”

教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能和磁铁做好朋友,我们一起再去找找吧!”

教师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寻找铁制品。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环保关系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环保已被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中班幼儿对周围环境事物已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探究欲,已认识一些常见的日常生活制品。此次活动以幼儿熟悉的物品包装袋为切入点,引导他们形象地认识环保材料和非环保材料,从而逐步形成环保的观念。

活动目标:

1、学习分辨环保包装与非环保包装。

2、形成初步的环保观念。

活动准备:

1、锄头若干“开心地球”和“伤心地球”图卡,个人空白记录纸,集体表格记录纸,记录笔。

2、幼儿经验准备:已经认识各种质地、常见的日常生活制品。

活动过程:

一、布置任务

1、师幼一起到幼儿园附近的广场上捡包装袋,并观察有哪些质地的包装袋。(纸、塑料、玻璃、金属)

2、讨论:废旧包装袋被人们扔掉后会到哪里去呢?(送到垃圾场埋起来,焚烧掉……)

二、埋葬包装袋,幼儿猜想记录

师:那我们也来试试,把这些包装袋埋在土里面,过一段时间看看有什么变化。

幼儿挑出不同质地的包装袋,在幼儿园的一角将其埋掉。(需选择较湿润的地方)

幼儿猜想包装袋的变化,并以绘画方式做记录。

三、观察实验结果,验证猜想。(一个月以后)

1、带领幼儿到埋包装袋的地方将其挖出,观察并讨论埋在土里的包装袋的变化,作绘画记录。

2、教师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结果与前期做的猜想记录作比较,鼓励幼儿大胆讲述与实验结果的异同。

3、集体统计:哪些质地的包装袋腐烂了,哪些没有腐烂?作集体记录。教师画好表格,其中的有关标志由幼儿商定。

现象包装袋的材料腐烂标志不腐烂标志

4、讨论:能腐烂的包装袋与不腐烂的包装袋对环境的影响。

5、教师小结:在土中会腐烂的包装袋是不会破坏环境的,是环保包装材料;在土中不会腐烂的包装袋(塑料、玻璃、金属)是会破坏环境的,是非环保包装材料。

四、游戏

展示“开心地球”和“伤心地球”图卡,请幼儿从起点随意拿一个包装袋跑到终点的地球图卡前。

如果是环保材料,就放在“开心地球”前。

如果是非环保材料,就放在“伤心地球”前。

五、成果展示

将实验观察的结果以图片或绘画的方式布置成展板,展出在幼儿园公开的场合,向其他班级的小朋友及来园接孩子的家长介绍选用环保袋的重要性。

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回家后提醒父母,要购买有环保包装的物品。

2、幼儿与父母同去超市购物时,自觉减少用塑料袋,并告诉父母白色污染对地球造成的'危害。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尝试使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并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得出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结论,培养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2、感受参加科学活动的快乐,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按幼儿人数准备吹泡泡的工具若干、肥皂水、各种形状的图片若干、音乐等。

活动过程:

一、教师吹泡泡带幼儿进活动室

1.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舒老师带来了一样很好玩的玩具,你们看这是什么?它可以怎么玩?”

2.教师:“这个玩具有很多种玩法,你看,今天老师是怎么玩的。”(教师吹泡泡)教师:“我来吹泡泡,你们来抓泡泡,好不好?”(放吹泡泡的音乐,教师吹泡泡,幼儿抓泡泡进入活动室)

3.集中幼儿坐下来后提问:“刚才你们看到老师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那我吹泡泡的工具是什么形状的?”那到底是不是呢?我们再来吹吹看。

教师示范吹一个大泡泡:你们都猜对了,原来圆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圆形的。

二、出示三角形和长方形的泡泡工具

1.教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的泡泡工具,看看它们是什么形状的?”

2.那你们猜猜,它们吹出的泡泡会是什么形状的?(请个别幼儿回答,再请同伴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猜想)

3.教师出示记录表,让幼儿认识记录表

教师:“我这里有一张记录表,这一栏都是吹泡泡的工具,那一栏里都是我的猜想,刚才我们用了圆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圆形,那我就把圆形的卡片贴到我的猜想里。”(教师操作记录表)

4.下面的工具是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那它们吹出来的泡泡会是什么形状的呢?

5.幼儿操作贴图片到我的猜想里

三、幼儿实验(三张桌上放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工具和泡泡水)

1.请小朋友到后面的桌子上拿一个工具和一瓶泡泡水来吹吹看,看你们吹出来的泡泡到底是什么形状的?

2.幼儿再换一种泡泡工具玩一玩。

3.集中幼儿坐下来,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用不同形状的工具都去吹了吹,玩了玩,那结果它们吹出来的泡泡形状跟你刚才的猜想一样吗?”

你刚才的猜想觉得三角形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结果去吹了一下后发现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吹泡泡,幼儿自己拿卡片填写记录表)

4.正方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请个别幼儿上来示范吹泡泡,幼儿自己拿卡片填写记录表)

5.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都发现了,不同形状的泡泡器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四、延伸活动:

探索五角星形的泡泡器,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展比较、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积木、塑料瓶、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珠子、筐子、装有水的塑料瓶等;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今天过节,小蚂蚁要到河对面运粮食准备过冬,老师准备了积木、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珠子、橡皮泥等物品,请小朋友们帮忙看看这些材料有哪些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2.幼儿集体讨论。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身边的小朋友说说哪些材料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3.教师请个别幼儿讲述。

(1)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哪些材料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个别幼儿回答)

(2)师小结:有的小朋友说纸张可以当小蚂蚁的船,有的说珠子可以当小船。

二、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且记录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单,讲解记录方法。

师:老师这有一张记录单,这一排是老师准备的材料。会浮起来的物品可以当小船,沉下去的物品就不能当小船。等一下,小朋友们在能浮起来的物品后。

2.介绍材料,讲解要求。

师:等一下我们分组进行试验,老师给每组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笔、珠子、纸张、泡沫、积木、小石头、、橡皮泥、装水的盆、抹布。等一下小朋友可以将这些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哪些东西会沉下去,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并在记录单上做记录。小朋友们要轻轻的把材料放入水中,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3.幼儿分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励幼儿玩多种材料,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集中记录结果。

(1)师:小朋友看看哪些物品一放下去就沉下去,哪些物品一直浮在水面?哪些物品起先是浮起来,后来就沉下的?

(2)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4.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1)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进行了试验,现在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你们刚才在实验中发现了哪些东西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

(2)幼儿讨论。

(3)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哪些物品会沉下去,哪些物品会浮起来。(个别幼儿回答)

(4)师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小纸片、泡沫会浮起来,积木、珠子、橡皮泥、小石子会沉下去。

三、引导幼儿探索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的方法。

1.探究一:借助辅助材料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1)师:现在请小朋友帮助小蚂蚁想想办法,让沉下去的物品也能浮上来给小蚂蚁当小船,并在记录单上记录。

(2)鼓励幼儿分组探究如何借助辅助物,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的,并且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3)师:你刚才是怎样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大记录表中进行记录。)

(4)师:有的小朋友是将珠子放在泡沫上,使珠子可以当小船。

(5)师: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时候是借助会浮的物体让会沉下去的物体浮在水面上的?(个别幼儿回答)

(6)师:小朋友说我们游泳时用游泳圈,人就不会沉下去了。

2.探究二:不借助辅助物,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

(1)师:刚才我们请能浮的物品帮助,让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现在再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我们怎样能不借助任何物品的帮助,让这些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呢?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改变重量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如:倒掉塑料瓶中的物体。

师:请小朋友们试一试通过改变重量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比如把瓶子里的东西倒掉。

(3)引导幼儿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如:将一团橡皮泥捏成小船的形状。

师:请小朋友们在试一试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让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比如将一团橡皮泥捏成小船的形状。

(4)集中分享实验结果,请个别幼儿讲述实验发现。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进行了试验,现在请小朋友说说你们的发现。(个别幼儿回答)

(5)师小结:刚才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探索,我们知道了改变物体的形状和重量能让物体浮起来。小朋友回家后可以和家人一起玩沉浮的游戏,想办法让沉下去的东西浮上来,让浮上来的东西沉下去。

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马铃薯的食用方法,喜欢吃马铃薯。

活动准备:

图片:食用马铃薯的图片,生长的马铃薯,发芽的马铃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马铃薯。

二、认识马铃薯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马铃薯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马铃薯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马铃薯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马铃薯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的马铃薯吗?

3、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马铃薯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马铃薯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

马铃薯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

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长出嫩嫩的叶子,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马铃薯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马铃薯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

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马铃薯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马铃薯。

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马铃薯了。

4、教师小结马铃薯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马铃薯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马铃薯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马铃薯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马铃薯的食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马铃薯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教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马铃薯有毒素是不可以可以吃的。

2、提问:马铃薯可以怎么吃呢?

幼儿讨论

3、出示马铃薯制成的食物图片教师和幼儿一起归纳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块,丝,整个,土豆泥等。

教师:想不想吃马铃薯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味的马铃薯食品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感知影子的颜色、形状,获得有关影子的具体经验。

2.对探索影子的活动产生兴趣,提高细致的观察力和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一个美丽的布娃娃。

2.幼儿已获初步经验,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3.时间安排:有阳光的日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幼儿对影子的探索兴趣。

教师:你们认为人有影子吗?你的影子在哪里?你的影子是什么样的?请你把它画下来。

二、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影子的特征。

1.教师:你的影子是什么样的呢?

2.分组实验:教师引导幼儿在阳光下做各种动作,观察影子的颜色和形状变化。

3.借助布娃娃玩具,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布娃娃和影子的不同。教师:美丽的布娃娃穿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布娃娃影子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

教师:布娃娃举起双手,她的影子怎么变化了?

三、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自己和影子的不同。

教师:你和你的影子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四、绘画记录,请幼儿把自己和自己的影子画下来。

1.教师提醒幼儿思考怎样画出自己的身体和影子。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是哪个?

3.教师和幼儿讨论:影子在身体的什么位置?

科学活动教案 篇11

设计思路: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要平贴近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影子是幼儿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影子时大时小、时隐时现等各种各样的变化,都引起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探索影子秘密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幼儿亲自去做一做,看一看,玩一玩。因此,我设计了“有趣的影子”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尝试探究光与物体的远近和影子之间的关系,感受影子有趣的变化。

2、进一步发现物体挡住光线会产生引起,体验影子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户外活动中已初步感知阳光下会有物体的影子,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物质准备:剪纸动物的头饰、手电筒若干、背景板块、大记录板、纸箱、剪刀若干、剪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寻找动物的影子,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兴趣

指导语:“今天我们班来请来了好多神秘的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呢?”

二、找一找、玩一玩,感知物体挡住光线产生影子的现象,获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经验

指导语:“还有好多小动物也带来了自己的影子朋友,我们一起跟他们玩一玩,看看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1、找一找、玩一玩影子。

2、分享交流探索过程与结果。

提问:你的影子朋友是谁?你和影子朋友玩的时候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三、幼儿探究光与物体的远近和影子之间的关系,感受影子有趣的变化

1、幼儿猜测:手电筒的光离小动物近影子变大,还是离小动物远影子变大?

2、幼儿记录自己的猜测。

3、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结:当手电筒的光离动物近时,影子就会变大。手电筒的光离动物比较远时,影子就会变小。

四、幼儿探索在动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的方法,进一步发现物体挡住光线会产生影子

1、自由讨论、交流,猜测“长眼睛”的方法。(出示大记录表)

2、幼儿记录猜测“长眼睛”的方法。

3、探索、验证在动物的影子上看到眼睛的方法。

4、根据实验情况交流自己的发现。

5、再次实验验证,寻找答案。(教师用手演示有洞,影子就会有眼睛)

6、师幼共同梳理获得的经验:有孔以后光就会从洞里钻过去,我们的影子宝宝看起来就有眼睛了。

五、观看手影表演,激发幼儿继续探究影子的兴趣

活动延伸

幼儿探索体验手影游戏。

科学活动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对树桩上的年轮感兴趣,简单了解年轮与树木生长的关系。

2、喜欢发现问题,并能和同伴通过探讨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有年轮的大树桩图片。

2、彩笔、毛线、纸张:(画有树桩图案)。

活动过程

1、谈话形式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你们来帮老师一个忙。有一棵小树和老师是好朋友,它在森林里长了8年,有一天它被伐木工人砍掉了,做了家具,但它的根还在,小朋友帮我找一找好吗?

2、组织幼儿让幼儿讨论。

3、教师解释:树桩上的圈圈就代表大树的年龄,这些圈圈就叫做年轮,他每长一年就多一个圈,代表一岁,圈圈越多就证明这棵树越老。

4、引导幼儿探讨树的年龄,简单了解年轮的含义。

5、请幼儿观看课件,了解世界上最古老的树,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

6、操作游戏。

科学活动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认识几种会爬的植物,了解他们的共同特征——具有攀爬性。

2、知道几种攀援植物的不同的攀爬方式。

3、愿意积极用动作表现自己对攀援植物的理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认识几种会爬的植物,了解他们的共同特征——具有攀爬性。

活动难点: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标记图来加深对标记的理解与认识。

活动准备:

1、知道几种攀援植物的不同的攀爬方式。

2、愿意积极用动作表现自己对攀援植物的理解。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观察种植的牵牛花,发现它生长的秘密。

(1)出示正爱生长的牵牛花,引发幼儿观察。

教师:这是什么花?请你们仔细观察牵牛花的茎是怎样的?

(2)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牵牛花的茎生长的样子。

教师:牵牛花和谁缠绕在一起呢?是怎样缠绕的呢?想想如果不给它一个支撑的东西,它会怎样呢?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垃圾几种攀爬植物不一样的攀援方法。

(1)教师:这里还有四种植物,你认识它们吗? 你在哪里见过?它是怎样生长的? 请你仔细观察图片,它怎样生长的呢?

(2)教师逐一引导幼儿观察图片。

教师:爬山虎是怎样生长的?它是紧贴在什么地方生长的呢?你知道为什么它能这样生长吗?请你学一学它的动作。

(3)按上述方法引导幼儿垃圾图片中的另两种植物。

三、总结攀援植物的共同特征。

1、教师:请你回忆一下,我们刚才认识的几种植物,它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呢?它们攀援的方法一样那如果它们离开了攀援的东西,还能向上生长吗?

小结:这些攀援植物它们都有脚,它们都会沿着墙攀岩上去。

2、帮助幼儿拓展对攀援植物的认识。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攀援植物?它是靠攀援什么物体而向上生长的呢?你还知道关于攀援植物的哪些知识呢?

四、游戏,巩固对几种攀援植物的了解。

1、幼儿模仿攀援植物向上生长的样子。

(1)教师出示一张攀援植物的卡片,幼儿用动作表示一种攀援植物的攀援方法。

(2)放一段音乐,请幼儿伴随音乐用动作表示一种攀援植物的攀援方法。

2、幼儿分组进行表演。

两两一组,一名幼儿扮演攀援物,另一幼儿扮演攀援植物。教师说出一种攀援植物名称,两铭幼儿用动作表现攀援物上攀援生长的现象。

活动反思:

此教育活动符合中班幼儿乐于探索、乐于参加劳动、乐于亲近大自然的现实需要,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科学活动教案 篇14

设计意图:

吹泡泡是孩子喜欢的活动,在孩子玩泡泡的过程中,我看到孩子追赶泡泡的时候,嘴里不由自主的发出“啊……”的声音,这个声音一直延续到泡泡破裂,就此我就产生了灵感,这个过程可以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气息的训练及力度的控制和想象力的练习,通过泡泡从而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于是我就设计了这个活动,通过唱泡泡、找泡泡、制作泡泡水、吹泡泡的过程,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探索科学的奥秘,在泡泡飞得过程中让幼儿感受到春天的美丽。

活动目标:

1、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对溶解现象有好奇心。

2、尝试使用各种洗涤用品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

3、乐意参加科学活动,体验科学活动中自己探索的快乐。

重点:

观察各种洗涤用品在水里溶解的现象,对溶解现象有好奇心。

难点:

尝试使用各种洗涤用品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

活动准备:

洗发水、洗衣粉、洗洁精、沐浴露、洗衣液、洗手液等洗涤用品;做好标记的吸管每人一个(标记处开一小口防止幼儿吸入口中);每张桌子上一块抹布。

活动过程:

一、歌曲导入,引出活动主题。

1.教师唱《吹泡泡》,歌曲的间奏教师吹泡泡。

2.提问“刚才老师唱的是什么歌呀?”可以带领幼儿一起再唱一唱。

3.提问“你们在什么时候见过泡泡呀?”(幼儿想到一件可以出示

教师总结:小朋友在洗澡、洗头,还有妈妈洗衣服、洗碗的时候都会看到泡泡,小朋友在公园玩的时候爸爸妈妈也会卖给你们吹泡泡的玩具。

二、教师示范吹泡泡,激发幼儿兴趣。

1.试着从清水里变出泡泡,让幼儿观察清水吹不出泡泡。

2.“哎呀,我忘了加东西进去了!”惊讶的口气吸引幼儿专注的观察,加点洗衣粉进去,搅拌之后再试一试,吹出许多的泡泡。

3.提问:“一开始用清水有没有吹出泡泡?”“现在怎么又吹出来了?”“泡泡是怎么变出来的?”

要求:让幼儿知道加入东西后要搅拌,然后要捏住吸管上标记处再吹,带领幼儿一起做吹的动作,有气体吹在手上才是正确的。

三、幼儿自己探索,制作能吹出泡泡的水。

1.提问:“小朋友们想不想玩呀?”

2.说明制作泡泡水的规则:

(1)吸管不能拿反;

(2)一定要往外吹,不能吸。(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说一说认识加了洗涤用品的水是不卫生的,不能吃到肚子里)

(3)要轻轻吹,用力吹会弄到脸上;

(4)杯子和碗是玻璃的,不能争抢;

(5)弄到手上要用抹布擦干净。

3. 总结幼儿操作结果。

“谁来说说看,你们有没有吹到泡泡?”对幼儿的操作活动进行总结:清水是很难吹出泡泡的,还有许多中洗涤用品加在清水中都可以吹出泡泡,小朋友回家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但是不能够一个人玩哦,大家一起玩才会更加开心哦!

四、结束活动,到户外去吹泡泡。

“刚才小朋友制作了许多的吹泡泡的水,老师还有一些和你们都一样的泡泡水,我们一起到外面吹一吹,看看泡泡会会飞到哪里,看看泡泡在外面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科学活动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探索,发现蔬菜竖切、横切时会呈现不同的形态。

2.能细心观察、大胆猜想,乐于用语言表达、绘画记录自己的发现。

教学准备:

1.教具:各种蔬菜图片、切面图,实物蔬菜,投影仪

2.学具:人手一张记录纸,蔬菜切面图片,实物(番茄、萝卜、卷心菜、青椒、黄瓜)。

3.一段“找朋友”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蔬菜,看看都有些什么?(番茄、茄子、卷心菜、青椒、黄瓜)

2.如果我要把黄瓜分成两半,可以怎么切?切后会是什么样子的?

二、观察感知:

比较番茄的两种切面形态,理解“切面”的概念。

1.观察黄瓜竖切面

“︱”这个符号表示把黄瓜竖起来切,大家看看切开后是什么形状?里面藏着什么?他们是怎么排列的?

小结:我们看到切开后黄瓜面上有籽和果肉,这面叫“切面”。

2.观察黄瓜横切面

1)除了从上往下切,还什么不同的切法?同时记录“一”

2)如果把黄瓜横着切会出现什么样的切面?会和竖切面一样吗?(教师根据幼儿猜想记录横切面的形态)

3)谁猜得对?还是切开来看看,根据幼儿描述教师画简笔画,重点引导幼儿看籽的排列。

3.比较竖切面和横切面的不同

竖切和横切出来的切面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轮廓、籽的排列)

三、分组探索不同的蔬菜的切面形态

1.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蔬菜,每人选择一样看看它的竖切面、横切面的什么样子,然后用画画的方式记录在表格里。

2.切开蔬菜观察,每人在表格里记录自己的发现。

5.交流观察结果。

四、游戏:配对找朋友

1.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玩“配对找朋友”的游戏。请拿出椅子下的图片,看看是什么蔬菜的切面,然后找到他的另一半,一起把图片贴在相应的表格里。

2.在音乐下,每人找一蔬菜切面进行配对。

3.讲评

你们找的是什么蔬菜?它是怎么切得切开的样子怎样的?

4.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 篇16

一、预设目标

1、认识各种天气形态。

2、学习记录各种天气状况。

(二)整合其他智能

1.语言智能:大胆讲述。

2.人际智能:学会与他人合作。

二、活动资源

1、各种天气形态的图片及影片。

三、示例活动

(一)引起动机::

1、教师利用幼儿用书的画面,讲述一段故事:小动物们趁着幼儿园放假,到各地去玩,结果遇到了不同的天气,可根据画面自由发挥剧情。

2、提问幼儿:

(1)今天的天气是如何?

(2)有没有太阳公公。

(3)有没有下雨。

(4)有没有刮风。

3、不用给幼儿正确的答案,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课堂活动一:

1、教师在黑板上或白板上,张贴大太阳的图片。

2、提问幼儿:有没有遇到这种天气?这种天气热不热

3、让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给予鼓励。

4、最后,教师将幼儿所发表的意见做汇总,再一一跟幼儿说明晴天的状况。

四、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各种天气形态。

难点:学习记录各种天气状况。

(二)此活动可以采用表演法、游戏。

科学活动教案 篇17

一、教材分析:

现实生活中转动的现象随处可见,风车的转动、水车的转动、车轮的转动。在成人看来是理应如此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转动的奥秘让孩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为了顺应孩子的心理,我选择了《转动的乐趣》这一科学探索活动来帮助幼儿去发现探索转动、体验转动的乐趣。

二、说目标制定:

依据新《纲要》重视幼儿的兴趣、情感、态度并在实施中重视幼儿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凡是有教育目标的地方我们总要关注幼儿积极的情感,关注引导而不是驱使儿童去学习。同时我还依据教材内容及本年龄阶段幼儿的认知水平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在操作、探索活动中积累有关转动的经验,了解转动是运动的一种运动的方式,激发幼儿对转动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使用多种方式使物体转动起来,体验转动的乐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愿意和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重难点分析: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幼儿操作探索让本身不能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并做好记录,同时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在教学中,通过让幼儿玩陀螺,看课件使幼儿事先回忆有关转动的经验,激发幼儿探索转动现象的兴趣。利用大量的材料帮助幼儿探索转动并给幼儿适时的帮助。

四、说活动准备:

为了让孩子顺利开展探索活动并获得知识经验,我做了以下准备:

1、不同样式的陀螺,可转动的玩具用具等。2、课件。3、绳子、筷子、牙签、橡皮泥、雪花片、纸板等。4、记录表、白纸、哭笑脸标志、水彩笔、轻快的音乐。

这些准备一是可以丰富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便于幼儿更好的把握知识重点;二是能使幼儿理解转动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突破活动的难点。

五、教法学法:

1、教法:本次活动我采用了启发提问法、课件展示法、引导发现法观察法来进行我的教学,克服了说教的传统形式,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幼儿在探索操作中获取知识获得经验。

课件展示法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使幼儿更有兴趣去学习、探索。克服了许多幼儿观察一幅小画面的现象。如在活动中让幼儿观察课件回忆生活中见过的转动的物品让幼儿能更真切的感受到转动是来自某种力量。

2、学法:本次活动从幼儿角度出发主要运用了操作法、观察法、分类法等。其中操作法是幼儿运用最多也是最感兴趣的一种方法,幼儿在操作中体验转动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在造作法中幼儿能通过亲自动手而获取知识经验。

其次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让幼儿有意识有目的的通过视觉器官来感知事物。通过对陀螺转动的观察来理解转动。

六、说教学流程:

(一)通过操作陀螺和其他玩具用具引发幼儿探索转动的兴趣。

1、幼儿自由玩桌面上的物品并仔细观察会发现什么?

自由的玩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幼儿会有安全感,愉悦感,有了心理上的放松幼儿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观察探索中去。

2、通过亲自观察,探索,体验幼儿具备了大胆自信讲述自己发现的条件。所以这一环节就请幼儿说说桌面上的物品都是怎么运动的。怎样才能使他们转动起来呢?

(二)课件展示再次提起探索兴趣。请幼儿观看课件,总结转动需要的力量来源。

(三)探索让本身不能转动的物体转动起来。

根据做中学的要求我首先让幼儿进行猜想,怎样才能使它们转动起来呢?(可以两件物品合作)

其次,请幼儿自由操作探索,用亲自实验来验证刚才自己的猜想。教师为幼儿投放丰富的材料,请幼儿自由选择材料进行探索操作并做好记录,记录形式没有过多要求只要幼儿自己能看懂就行。此时有的幼儿在寻找材料,有的幼儿在与伙伴商量使其转动起来的方法,有的幼儿边做实验边记录、教师也参与其中作为他们中的一员跟幼儿一起探索讨论,可适时的给予帮助和支持。

最后,请幼儿讲述自己的记录并展示自己的记录结果,教师用大记录表来帮助他们总结:能转动的用笑脸表示,转不起来的用哭脸表示。如果实验有疑义可以共同验证一下,允许孩子有不同的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幼儿自己验证得到的答案,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游戏:我们的身体也能转动。

通过游戏来更好的巩固所获得的转动的知识经验。

(五)活动延伸部分:让转动走进区角,结合幼儿一日生活使幼儿进一步利用各种材料通过各种形式探索转动的现象。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培养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能使一个好的科学活动成功需要不断的尝试探索,为此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科学活动教案 篇18

【活动目标】

1、初步指导瓶子和瓶盖的作用,能选择瓶口的特征(大小、有无螺纹)选择适当的瓶子。(重点)

2、尝试拧紧瓶盖,获得用拧、按的技能,发展手部的动作。(难点)

【活动准备】

1、手偶巧虎。

2、收集的各式瓶子。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小朋友,你们看今天我们班来了谁啦?巧虎妈妈带着巧虎要去旅游了,准备了好多的东西放在瓶子里,可是不小心瓶盖都没有了,这下怎么办?没有了瓶盖,瓶子好用吗?为什么?

2、幼儿讨论瓶盖的作用(没有瓶盖,东西会掉,不卫生,不方便)

二、幼儿动手操作,尝试根据某种特性选择瓶盖。

1、我们一起来帮帮巧虎妈妈吧,帮她的瓶子找到合适的瓶盖。

2、幼儿操作完交给巧虎妈妈检查是否正确

3、提问:怎么为瓶子找到好朋友瓶盖呢?为什么这个瓶盖刚好盖在这个瓶子上呢?(找一个没有配对成功的,你的瓶子为什么没有找到好朋友盖子呢?再试试,这个可以吗?为什么不行呢?

师小结:瓶子和瓶盖正好是一样大小的。

三、幼儿尝试拧、盖的的方法去盖瓶盖。

1、师:我们换种方法,把瓶盖盖紧瓶子。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2、幼儿操作。(请一位该好的小朋友,你的瓶子盖住了吗?怎么用小手把它盖住的?)

3、提问:你们发现瓶盖与瓶口之间的额小秘密吗?里面一圈圈的是螺纹,有螺纹的要用拧。

4、请一位盖的小朋友。提问:你的瓶盖是拧上去的吗?那你是怎么盖上的?没有螺纹的瓶子不用拧的方法,用盖。

四、游戏:送回家

现在小朋友们帮巧虎妈妈的瓶子都找到了瓶盖,我们先把它们送回家吧。巧虎妈妈谢谢各位小朋友。

【教学反思】

教师引题还是较为成功,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但当幼儿回答瓶盖的有些作用后,教师的引导性不够,还是较为直接的告诉幼儿瓶盖的其他作用,而且在这一环节师小结也不够科学、到位,体现不出科学的严谨性。在第二环节幼儿自动操作的时候,场面混乱,当教师抛出问题的时候,只有部分幼儿在进行参与,个别幼儿已经开始玩自己的瓶子。如果教师能在这里巧妙的说句话或者在设个环节,将幼儿的注意力在拉回来,效果也许会好些。在第三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个别幼儿回答了盖紧瓶盖的方法,教师也做了一定的小结。之后应该再请幼儿试一试,加强幼儿掌握盖紧瓶盖的方法。

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请小朋友送回瓶子宝宝的时候,应该讲清楚内容,交代清楚该怎么送回,秩序也会更好些,而不是简单的一句送回家,结果幼儿就全部乱糟糟的往箩筐里乱放。

科学活动教案 篇19

活动目标:

1、感受冷和暖。

2、发展感知和分类能力。

活动准备:

1、分别装冷水和热水的杯子(数量多于幼儿人数)

2、红、蓝标记若干,太阳和雪花的大标签各一张。

活动重点:

感受冷和暖。

活动难点:

能将冷暖分类,贴上标记。

活动过程:

1、 感知体验:

提出活动要求:

——“老师在许多杯子里放了水,等会宝宝们摸一摸,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幼儿操作。

小结:这些杯子摸上去有的冷,有的暖。

2、 区分冷暖杯:

教师提出要求:

——“请你们给摸上去暖的杯子贴上红色标签,给摸上去冷的杯子贴上蓝色标签。”

幼儿操作。

3、 冷暖杯找家:

分别出示太阳、雪花的标签,让幼儿辨别冷暖。

幼儿将冷暖杯送到合适的标签处。

科学活动教案 篇20

活动目标:

1、幼儿知道水是生命之源,萌发保护水资源的情感。

2、能准确用语言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3、了解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知道节约用水的主要方法。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活动重点:

懂得节约用水的道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课件(关于我国缺水现象)、《小水滴旅行记》、水、节水标志牌、日常用水图片、枯萎的花、手绢。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1、花儿要枯萎了,怎么样做才能将它救活?

2、自己的小手绢脏了,怎么能让它变得干净?

3、幼儿可以分小组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知道用水可以解决以上的问题。

二、幼儿观看课件(我国缺水现象)

1、师提问:小朋友们都看到了些什么?这些图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幼儿:没有水了,土地干旱了、植物和庄稼不长了、人类不能洗澡洗衣服、不能做饭、没水喝危及生命......

教师小结:水是生命之源,庄稼需要水,花草树木也需要水,动物要喝水,我们人类要用水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更离不开水。那么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2、播放课件《小水滴旅行记》

提问:小水滴的家在哪里?太阳一晒,它就变成了什么?(水蒸汽),水蒸汽飘到哪里去了?遇到了什么?又变成了什么?落下来,庄稼、花草树木就喝到了水,人们喝的水则是通过各种办法把水从江河中引过来,经过多次处理,才能饮用,所以呀我们大家都要节药用水。

三、幼儿讨论如何做一个节约用水的好孩子

洗手时开小水,冲厕完厕所后立即关紧水龙头,水管坏了赶紧修好,洗菜水、洗手水可以用来冲厕所或拖地板......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很适合我班的孩子,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能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并始终保持高涨的活动情绪。但个别幼儿对课件的内容不是很感兴趣,可能是幼儿没有经历过缺水的体验,不能真正的体会水的重要。一节科学活动课,要让幼儿观察,然后有机会说,能说,大胆说。

在本次活动中我通过“设疑”抓住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巧妙运用课件的观看与问题及时的提出,使节约用水要求变成孩子们的自身需要,而非被动的说教。尤其是孩子们在解决日常问题需要动手去做,从而了解了水的重要性,注重了幼儿自身情感体验,从而萌发保护水资源的情感。此活动通过层层深入地提问,使幼儿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继而萌发节约用水的意识。在以后日常生活中,孩子们能够做到及时关紧水龙头,并能提醒家长用洗脸水冲洗便盆等,节约用水的意识与行为的形成与坚持才是让我最欣慰的事。

科学活动教案 篇21

活动目标:

1.了解常见的落叶树,感知秋天树叶变化的季节特征。

2.尝试按树叶的形状、大小与影子进行匹配。

重点难点:

尝试根据树叶的形状、大小与影子进行匹配。

活动过程:

一、感受秋天的变化。

提问: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你从哪可以看出是秋天了?(天气变化、人们的着装、大自然环境的变化)小结:秋天草儿变黄了,树叶落了,树上结果子了,天气也变凉了。

二、播放多媒体课件,了解故事内容。

1.播放动画前半段提问:小树叶为什么会离开大树妈妈?

小结:秋天到了,一些树叶就会慢慢地变黄,慢慢地离开大树。

2.播放动画后半段提问:树叶离开大树妈妈后做了什么事情?树叶宝宝是通过什么办法,怎么样才找到自己的影子的?它们的形状一样吗?颜色一样吗?

教师小结:小树叶终于亲到了自己的影子,原来树叶和影子在形状和大小上是一样的。

三、在观察、比较、质疑中发现秘密,获得经验。

播放录音:大家好,我是梧桐树的叶子,一到秋天我也会离开大树妈妈,我也想去亲亲自己的影子,你们能帮我找找我的影子吗?

1.帮梧桐叶找影子(出示众多梧桐叶的影子)请幼儿仔细地看一看、找一找,哪片是梧桐叶的影子?为什么?

教师小结:原来树叶和它的影子在形状、大小上是一摸一样的。

2.拓展有关落叶树的知识讨论:秋天里还有哪些树叶也可以亲到自己的影子?

教师小结:秋天到了,有好多树的叶子会掉下来,我们把这些树都叫做落叶树。

3.幼儿操作,匹配游戏,进一步积累经验。

教师:让我们来帮帮这些小树叶找找他们的影子,用线把他们连起来。

延伸活动:

那等我们中午吃好饭,我们每个人到树下捡一片树叶,然后到四周去找找树叶的影子。

历史解读
语录名言
演讲稿
书信函
实习
生活经验
节日庆典
教育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