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范本 > 校园 > 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来源:学问社    阅读: 2.4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大学毕业之际是需要提交一份论文的,而相关的论文又应该有什么样的格式呢?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亚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成为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正视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三风”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活动、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

校园文化,现状,对策

大学校园常被喻为象牙塔,比作精神家园。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特殊性质,它承担着高层次学术研究与人才培育活动,充当社会发展的文化先导,肩负着推动社会较高层次的理性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重任。社会赋予大学崇高而神圣的使命,使大学成为一个带有文化符号的特殊的领地,同时兼具了科研与育人的双重责任。大学如何实现其本质的要求呢?在重视科研、教育与服务社会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建设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是社会主体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它一方面折射社会的主体文化,另一方面促进社会主体文化的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体现在观念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等方面,同时大学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目标和理想、信念与追求的集中展示,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校园文化已成为衡量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条件。针对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现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价值多元化,传统观念、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挑战

当今时代的迅猛发展,增加了国际间信息、思想、信仰和价值观的交换速度与效率。在开放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文化呈现价值多维化、选择多样化,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深刻影响和冲击着传统的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也冲击、影响和左右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得到蓬勃发展,使我们的时空概念、生活方式,甚至语言都发生了悄悄的变化。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获取知识、信息与享受服务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信息技术所派生的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网络文化的影响使高校德育的传统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德育教师的权威地位正在被打破。相对独立的大学校园环境也受到开放的网络的挑战,大学校园文化传统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难。

(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处于转型期,亟需创新教育手段

1、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大学教育逐渐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学校从研究生、本科生,到专科、预科、成人教育,在校学生规模迅速扩大。不同的培养目标、办学层次、入学条件,使大学生的构成呈现多层次和复杂化,导致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带来教育和管理的新问题,增加了教育工作的难度。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途径之一,通过富有教育意义、有内涵和深度的校园文化活动锻炼和提升广大学生自身素质,增强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近年来,随着许多高校办学规模的迅速膨胀,不得已而实施多校区办学。由于“条块分割”,教育活动成本增大,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现实问题。怎样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育管理效能,以及如何营建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凝聚全体师生,增强师生对学校文化和办学精神、办校理念的认同感,形成校园文化亲和力和向心力,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高校多校区办学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制约并引导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高校学生学习负担、就业压力逐渐加大,心理负担亦随之加重,为了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学生埋头于书本,专心于考证、过级,无暇顾及校园文化活动。在打破铁饭碗,社会竞争愈来愈剧烈、就业压力愈来愈大的形势下,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犹显重要,只有广泛参与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第一、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等各种机会的实践和锻炼,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才能增加在就业竞争中的砝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相对的竞争优势。

  二、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一)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引导校园文化建设

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校风是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学校全体成员共同体现出来并遵守的、相对稳定的思想、行为和作风,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也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综合反映。教风既可理解为教师的风气,也可理解为教学的风气。学风则是人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和精神风貌。良好的教风能培养刻苦勤奋、脚踏实地,上进求真的良好学风。良好的校风是规范师生言行、塑造人才的无形土壤,学风是校风建设的归宿,而教风则是校风建设的主导因素。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人才成长必须具备的条件,对于营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导向作用。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在一定意义上体现和渗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助于培养教育对象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例如,用校风、校训的标语牌装点校园、教室,会使学生踏入校门的那一刻就清醒地意识到所处的环境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从而努力使自己的认识与组织的价值观保持一致。

用中外著名科学家、思想家的肖像、格言装饰教室、办公室,不仅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启迪受教育者的认识,使他们懂得人生的意义、奋斗的价值和奉献的高尚。

二是行为规范作用。良好的环境对教育对象具有重要的约束、规范作用。它可以借助各种因素的影响力,以一定的行为方式,将教育对象的行为表现规范到教育目标所期望的方面来。整洁、美化的校园教室、宿舍,不仅仅是审美的需要,它同时也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需要。实践证明在整洁、文明的环境中,人们更容易养成文明、讲礼貌的习惯,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三是榜样示范作用。良好的风气可以通过自身蕴涵的丰富的榜样教育因素,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来说,教育者的言谈举止、工作作风、服饰打扮、待人接物的态度方式,都能给受教育者以深刻影响。教育者以身作则的示范,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威信,而且有效地激发了教育对象积极的情感,增强了教育的可信性和感染性。

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校训就较能体现其校风、教风和学风。如清华大学是我国大学的顶尖学府,它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古老的《周易》卦辞,恰当地反映了学校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清华学子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和严谨学风,倡导高尚人格与精深治国本领的完美结合,内涵深刻。

(二)推动课程改革,科学构架校园文化建设的合理框架

课程的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高校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以科学的课程结构支撑大学校园文化的总体框架,通过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来实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高校要通过积极推进第一课堂教学体系改革、深入开展第二课堂实践系列活动来引导校园文化建设,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加强人文教育及文理科间的沟通和渗透,来推动和优化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整合课程资源:

1、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在学科结构和学生知识结构上重视文理学科的综合,有目的地建立一系列有利于培养人文素质的具有广泛性、交叉性和时代性的课程,加强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特别是要加强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两大学科之间的渗透交融,体现综合性,改变过去各门课程之间互不通气,自成体系的局面。使文科的学生学习理工的基础知识,理工科学生加强人文素质的训练。

2、根据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统筹考虑和安排各门学科的课程,注意年级之间、课程之间的衔接。如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作为整个大学教育课程中的一个模块,就社会经济政治法律、人际交流工具及方法、本专业以外科目或相关学科的知识、内涵和治学方法等主题开设若干个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则可设名称不同、内容各异的多门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由选择。

3、要利用学校已有的德育教育的基础,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质量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文化领域的地位问题,要寓人文素质教育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之中,把人文精神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吸引力,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中固有的形象,努力赋予其全新的内容、更高的技巧,构筑健康、科学、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

4、充分发挥高校必修课和选修课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必修课是为保证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置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选修课是允许学生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学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广泛开设各种选修课程,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校课程改革的普遍趋势。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一定的选修课,但比重过小,而且有些选修课名不副实,名为选修,实为必修。多所高校已经针对问题制定举措,如扩大选修课的比重,把学科新成果和教师的研究和见解反映到课程中来,使学生在选修课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如武汉大学、上海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放宽对学生听课的限制,允许学生在交作业、测试之外可以选择自由听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及实践教学环节除外)。中国科技大学则允许学生在通过某门考试合格后免修;允许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选修高年级课程及其喜爱的专业。

5、重视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系列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课程对大学生成长、成材的重要作用。

高校中的实践性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实验、专业设计、军事训练、生产见习、公益劳动等。另一部分是教学计划外的社会实践,其形式更为多样化:包括走访参观、综合调查、实地考察等;科技文化服务,包括知识培训、技术咨询、科技开发、助理研究等;勤工助学,包括家教、促销等;志愿者活动,包括支教扫盲、扶贫帮困、法律援助、大型赛事的协办等。实践性课程在高校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一般超过20%。大学生实践课程力求达到学校课堂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相互配合、相互服务,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质,练就过硬的业务本领、掌握科学的工作技能与技术。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着重要影响。多渠道抓好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艺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1、开展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校园文化活动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旋律,开展主题鲜明、思想性强的纪念活动。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纪念日、“十一”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高校还可以通过演讲会、辩论赛、主题班团会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民族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因而,创新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大学校园文化要加强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不少高校重视和支持学生参与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科技节、创业节等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们开动脑筋、立足创意和挑战,对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及对学生自身的生涯规划和对未来的职业设计,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3、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学校应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根据大学生内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需要,有计划、分系列地开展专题性的学术讲座、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活动,为大学生们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活跃思维提供宝贵的信息渠道、活动空间和自我实现的途径。

4、开展美育教育活动,以提高大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大力扶持校内艺术团的建设,通过精心组织和举办文化艺术节、大型文艺演出、举办演讲比赛、书法、绘画作品展览、举办体育节、运动会和拔河、跳绳、篮球、乒乓球比赛等,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施展特长、发展和创新,为广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锻炼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5、以创新的社团活动锻炼人文素质

学生社团是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重要实践平台,不论国内国外,高等学校中都有学生社团的组织形式。英国的牛津大学的课程不多,每年的假期长达4-5个月。在每周上课的五天中,每天只安排半天的课程。学生在大量的课余时间里,自发组织各种社团活动,互相学习和交流,十分活跃。

目前高校中的大学生社团主要有文化型社团(学术型、知识型、娱乐型社团等)和经济型社团(科技咨询社型、服务型、商业型)两大类。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要加强对学生社团活动的指导,充分发挥社团在大学校园中的功能与作用,通过社团活动阵地开展实践拓展、创新设计等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活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实践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以健康、高雅的活动启迪、感染大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

(四)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打造人才孵化的良好条件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还应重视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依托校园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设施,形成的综合教育文化氛围,体现和折射校园文化底蕴,以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实现熏陶、感染和教育作用,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特征,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应包括完善的教学设施、齐备的文化设施和合理的校园布局、优美的校园环境等方面。现代化文化设施的建设对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供学习和科研的物质基础,推进学校科研成果的创新,推动学校学术氛围营造,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大学的经费长期以来相对紧张,学校往往将有限的经费优先用于教学、科研等必须环节上,因而,对图书馆建设,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重视图书馆建设,发挥校园文化辐射源作用。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美国最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之一,在它130多年的历史中,共有19位教授曾经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化学、文学和经济学方面的奖项,现有128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87位国家工程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大大小小的十几个图书馆,藏书量为900万册。相当于国内著名学府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量的1.5倍。加州大学采取了分校图书馆之间互借措施,实现大学中分校与分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大大提高了图书资源利用率。为了方便学生的使用,图书馆每天开放到深夜两点才闭馆,到学生期末备考时间,图书馆则24小时面向广大学生开放,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国外名校图书馆建设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完善校园信息化建设,挖掘校园网络的教育功能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网络教育成为当今国际国内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也引导着现代教育技术主流发展方向,它在支持有效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强调个别化学习方面显示出突出的功能。因而大学要尽快实现教学、科研、图书等所有资源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实现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拓展学校的教学空间,为学生提供实力雄厚的智力资源和信息化的教育环境,为教学和科研创造良好的条件。对网络资源的有效运用,不但可以实现网上选课、专题讨论、信息交流等,还可以通过邮件群发等功能节省教育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营造一个以人为本,便捷、和谐的信息通路。

3、重视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建设校园文化的点睛之笔

高品位的建筑、高雅的文化景观和良好的设施能形成大学良好的外在形象,作为校园的隐性课程,能起到净化师生心灵,陶冶师生情操,营造浓郁校园氛围的重要作用。目前,大学校园文化环境景观建设“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校园个性化缺失,规划设计模式趋同,缺乏传统校园独特的魅力和氛围。”造成校园文化氛围不足的问题,新校区尤为明显。有人将景观分为绿色景观、水体景观、雕塑景观、街道景观、广场景观等多种类型,但学校环境区别于风景名胜区,在景观规划和建设上有着自身特点。高校文化景观建设要切合教书育人的主题,体现教育的意义和功能,起到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实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和谐统一的目的,营造高尚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历史解读
语录名言
演讲稿
书信函
实习
生活经验
节日庆典
教育考试